清淨戒律 正心為要
出處 : http://www.zencosmos.com.tw/epaper/index.php?id=179
什麼是「正戒」?如果我們的思想、為人處事都不違背良心,即使去幫助別人也是如此,就是正戒。
開示/悟覺妙天禪師 整理/林希蔚
守戒是最基本的,什麼是「戒」?「戒」在人間來講,就是一種法令規章,一種家法,一種社團的規定。 「戒」,就是一個大自然的根本道理。
戒律如果以現代話來說,就是不要去犯一切過錯,這些過錯包括政府法令,社會所定的道德規範,包括品行方面,不要違反自己的品行,不要違背自己的良心,這方面不必一般戒條式的教條,只要「利他行」,就是「菩薩行」。
身口意清淨戒
而「不兩舌」,是指不搬弄是非,不挑撥離間,因為這是一種「人相」的行為,修行人要避免造這些口業,受戒就是清淨。
持戒就是把這些妨礙修行的障礙戒除,因為這些障礙都出自於我相、人者相、眾生相、壽者相。
所以正法修行,第一關就是戒,不持戒的話,你很難入定。戒,就是不要犯錯,有錯必改,有壞習慣也一定改過來,持戒要持三業清淨,三業就是身業、口業、意業。身,是一種行為;口,是講話;意,是所想的。
一個人的色身可以造惡業,嘴巴也可以造惡業,每一分每一秒所想的,也可以造惡業。同樣的,色身還有嘴巴,還有我們的意念、思想,也可以造善業。有智慧的人,他可以把惡業變成善業,這就是戒。
戒律如果以現代話來說,就是不要去犯一切過錯,這些過錯包括政府法令,社會所定的道德規範,包括品行方面,不要違反自己的品行,不要違背自己的良心,這方面不必一般戒條式的教條,只要「利他行」,就是「菩薩行」。
身口意清淨戒
而在佛經裡記載的五戒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我們在講戒的時候,自己用心回味一下,就像我們在唸金剛經的開經偈時:「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每一字、每一句都再回味一下,要去印心。
佛經上的五戒再加上不貪、嗔、癡、慢、疑,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等等,這些都是守戒。而其中,「不飲酒」是指不酗酒,而不是連一口酒都沾不得。
在釋尊的時代,有些弟子會因飲酒而鬧事,所以才禁止飲酒;但現在卻連一些必要的宴會場合,也必須滴酒不沾,結果造成許多不便,這並不是釋尊的本意。因為現代人應酬多,喝酒的機會也多,為了順應需要,不妨可以喝一點酒。
持戒就是把這些妨礙修行的障礙戒除,因為這些障礙都出自於我相、人者相、眾生相、壽者相。
所以正法修行,第一關就是戒,不持戒的話,你很難入定。戒,就是不要犯錯,有錯必改,有壞習慣也一定改過來,持戒要持三業清淨,三業就是身業、口業、意業。身,是一種行為;口,是講話;意,是所想的。
一個人的色身可以造惡業,嘴巴也可以造惡業,每一分每一秒所想的,也可以造惡業。同樣的,色身還有嘴巴,還有我們的意念、思想,也可以造善業。有智慧的人,他可以把惡業變成善業,這就是戒。
一個人不能夠持戒,當人就不夠條件,不要說成為菩薩或成為佛陀,當學生都不夠條件,不要說要當老師或師父。所以持戒非常重要,一般的法師弘法,教人家做善事不要做惡業,這是在持戒,從戒開始。
戒為做人基本條件
無論有沒有進佛門,都要瞭解持戒的重要,每個人都應該持戒,時時刻刻警惕自己,不要再犯戒。
因為很多犯戒的因,會造成犯戒的果,造惡因,可以受到惡業的果報,這是一個真理,一個必然的現象。要能修行禪宗正法,大家要做發心的菩薩,因為真正能夠發自內心的菩薩,他絕對不會犯戒。
戒是一切為人的基礎;簡單來說,做人做事憑良心就是「戒」,但是這還不夠。禪宗正法是一種無上佛教,因此對於戒定慧的解釋,是更超越的,也就是「正戒、正定、正慧」。
什麼是「正戒」?如果我們的思想、為人處事都不違背良心,即使去幫助別人也是如此,就是正戒。我們修禪法的目的,就是要見證我們已經了悟的經典教義,那些經典上所記載釋尊開示的教義,我們要加以印證。
因此,真正對「菩薩」的戒,要做到五戒,就是要戒三毒二邪「貪嗔癡慢疑」。如果你能夠真正做到五戒,能夠遠離五毒,能夠滅度貪心、嗔心、癡心、慢心、疑心,這些你都能夠滅度,就做到清淨,正戒所指的就是「清淨戒」。
(詳文請參閱禪天下第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