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 實踐給予的美德
文章出處 : 禪天下
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布施之意,就是「給予」,人心顛倒,習於獲取,不欲付出。菩薩心行,第一就是實踐「給予」的美德。布施的內涵,佛經分為一、財布施,二、法布施,三、無畏布施,是由淺入深的次第。
文/悟覺妙天禪師
財布施,是布施物質,錢財是身外之物,但有一時之需;財布施,能解人急難,救身不能救心,煩惱依然。
法布施,是布施真理、智慧,給予煩惱迷惘的眾生一個正確的人生方向,使明白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自動發心修行、追求真理。
無畏布施,就是布施信心、愛心。眾生的惑、業、苦,皆出於無明、沒有智慧,因為生死流轉、輪迴多劫,早已迷失本性,離開了佛性之家。
所以眾生最大的痛苦,是缺乏安全感,生命沒有保障,因害怕而想佔有、因畏懼而貪取、因不得而瞋恨、而痴心妄想,種種罪業因果永無止盡。
故菩薩布施無畏,給予信心,有信心就有力量,就能改變命運;信心源於愛心,得到愛心自然感覺受肯定,便產生自信,而發出力量。
同體大悲 無有分別
所以,菩薩的心,慈悲愛眾,愛力無限,保護眾生,無有分別,一切利益喜歡與人分享。因此,古今中外的聖賢、菩薩,一定是慈悲精神的徹底實踐者。
此外,佛不見眾生之過,唯有悲憫;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有求必應;而古代明君,見百姓有大過,先下詔罪己,自責照顧不周、教化不當,也是慈悲的流露。
耶穌基督的愛心更是眾所週知,他背負眾生罪業,受苦受難,反不得當世諒解,遭受嗔嫉、譭謗、攻擊,乃至被釘於十字架置之死地。而他對所承受的痛苦、身心的煎熬,非但沒有一絲怨恨,心中只有悲憫,他為迫害他的人們祈求上帝的原諒。
這種純然、無私的愛心精神,建立了西方的精神長城,所謂「東方有聖人出,此心同此理同;西方有聖人出,此心同此理同。」
佛菩薩的超越時空,佛菩薩的遍布宇宙,只有人心喜分別,看不見菩薩的精神、智慧與愛心,分宗分教分派,鬥爭無有止息,文字鬥爭不足,猶有宗教戰爭,殘殺同類,完全失去菩薩根本精神,實為可歎。
參悟真理 實踐慈悲
人體是一個小宇宙,具足十法界眾生,故人性中有佛性,亦有魔性,鬥爭是阿修羅的特性。修行人不論有任何理由,都不可以傷害眾生。
修布施波羅蜜,就是要完全愛護眾生;修持戒波羅蜜,就是絕不傷害眾生。縱有犯過,菩薩絕不責備,只有默默相助。
世俗社會為了利益,為了名利,鬥爭從未止息;修行人一旦有名利心,已失菩薩根性,無論以如何冠冕堂皇理由去用語言、行為傷害任何人,皆不足道。
所以,修行必須十分謹慎,謹守身、口、意三業清淨,誠修六度萬行的有相、無相功德,參悟佛菩薩的真正智慧,實踐佛菩薩的真正精神,才是真正的「學佛」、「修佛」。
法布施,是布施真理、智慧,給予煩惱迷惘的眾生一個正確的人生方向,使明白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自動發心修行、追求真理。
無畏布施,就是布施信心、愛心。眾生的惑、業、苦,皆出於無明、沒有智慧,因為生死流轉、輪迴多劫,早已迷失本性,離開了佛性之家。
所以眾生最大的痛苦,是缺乏安全感,生命沒有保障,因害怕而想佔有、因畏懼而貪取、因不得而瞋恨、而痴心妄想,種種罪業因果永無止盡。
故菩薩布施無畏,給予信心,有信心就有力量,就能改變命運;信心源於愛心,得到愛心自然感覺受肯定,便產生自信,而發出力量。
同體大悲 無有分別
所以,菩薩的心,慈悲愛眾,愛力無限,保護眾生,無有分別,一切利益喜歡與人分享。因此,古今中外的聖賢、菩薩,一定是慈悲精神的徹底實踐者。
此外,佛不見眾生之過,唯有悲憫;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有求必應;而古代明君,見百姓有大過,先下詔罪己,自責照顧不周、教化不當,也是慈悲的流露。
耶穌基督的愛心更是眾所週知,他背負眾生罪業,受苦受難,反不得當世諒解,遭受嗔嫉、譭謗、攻擊,乃至被釘於十字架置之死地。而他對所承受的痛苦、身心的煎熬,非但沒有一絲怨恨,心中只有悲憫,他為迫害他的人們祈求上帝的原諒。
這種純然、無私的愛心精神,建立了西方的精神長城,所謂「東方有聖人出,此心同此理同;西方有聖人出,此心同此理同。」
佛菩薩的超越時空,佛菩薩的遍布宇宙,只有人心喜分別,看不見菩薩的精神、智慧與愛心,分宗分教分派,鬥爭無有止息,文字鬥爭不足,猶有宗教戰爭,殘殺同類,完全失去菩薩根本精神,實為可歎。
參悟真理 實踐慈悲
人體是一個小宇宙,具足十法界眾生,故人性中有佛性,亦有魔性,鬥爭是阿修羅的特性。修行人不論有任何理由,都不可以傷害眾生。
修布施波羅蜜,就是要完全愛護眾生;修持戒波羅蜜,就是絕不傷害眾生。縱有犯過,菩薩絕不責備,只有默默相助。
世俗社會為了利益,為了名利,鬥爭從未止息;修行人一旦有名利心,已失菩薩根性,無論以如何冠冕堂皇理由去用語言、行為傷害任何人,皆不足道。
所以,修行必須十分謹慎,謹守身、口、意三業清淨,誠修六度萬行的有相、無相功德,參悟佛菩薩的真正智慧,實踐佛菩薩的真正精神,才是真正的「學佛」、「修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