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開悟 智破無明
文章出處 : 禪天下
成佛要透過修行,修行首重開悟,要明瞭修行的目的。「開悟」, 就是自覺的功夫,自己真正覺悟之後,用自己的心得, 去圓融更多的人,得到心靈上的復活,這就是「覺他」。
整理/林希蔚
整理/林希蔚
眾生皆有佛性,只要真心,每個人都可成佛。 而既然每一個人都有佛性,當然每個人都可以成佛。
有些人的開悟是漸進的,有些是頓悟的,情況不一樣, 根器也不一樣;再笨的人也可以成佛,只要有信心,善根圓滿, 自然慧根增長,就可以成佛。
然而,成佛要透過修行,修行首重開悟,要明瞭修行的目的。
有些人在修行過程中,遇到了不如意,可能會覺得「 我已經在修行了,為什麼還會發生這些災難呢?」其實這些不如意, 都是因果循環、業力現前,雖然修行可以化解很多業力, 但因為還沒證道,所以不能完全解脫,由此可知,修行一定要開悟。
開悟人生 了脫業力
每個人的修行原因不盡相同,有人是因為身體不好,希望藉由修行、 禪定來強化體質;而修行的確可以改變體質,讓身體越來越健康, 但這不是修行的究竟目的。
真正的修行要更深入地瞭解,是為了解脫身心,要超越輪迴, 是為得到更多的高超智慧,不要認為修行是迷信。 當然有很多宗教迷信,但他們不是修行,只是民間習俗, 不能與修行混為一談。
也有人是因為親朋好友的接引而來修行的;這種人如果有悟性, 慢慢就會瞭解修行的重要,進而精進佛法,得到智慧。 也有一些比較年長的人,覺得自己年紀大,好像應該修行了; 或是遇到重大挫折的人,覺得人生的煩惱、痛苦實在太多, 希望透過修行而成佛,不要再來人間受苦。
因此,修行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如果不修行, 過去累世的業力早晚會現前。雖然有的人,這一生常常布施, 做了很多福德,但如果做得不夠,一樣逃不過,還是要接受輪迴。
修行一定要開悟,因為開悟以後,才會精進,心才能夠空。所謂「 心不空」,就是心住相,心取相,心裡還有很多意識障礙, 就是根塵污染。
若將「心」比喻成杯子,根塵污染就是杯子裡還有污水。 修行禪宗正法,就是把杯中的污水倒掉,把不乾淨的杯子洗乾淨, 也就是把心完全空掉,然後再用這個乾淨的杯子, 重新接受清淨的水。
也就是接受佛法,接受佛的加持,就可以得到不可思議的力量, 依自己的真功德而修成正果。如果人人都瞭解這個道理, 就不會害怕死亡。
佛法是要讓人開悟的,開悟人生來處和往生去處, 也要開悟人生如此苦短,只有短短的幾十年,要趕緊開悟修行。
人生在世,從事活動的時間很有限,光是吃飯、睡覺, 就幾乎花去了大半生。可是一般人所從事的活動, 大都只是為了滿足自己或家人,不知道真正該做的是要造功德, 要種福田,要為靈性具足資糧,所以我們要有這種開悟- 對生命的開悟。
開悟方法 心戒為本
開悟的方法要從「明俗諦」開始,「明俗諦」,這個「俗」是風「 俗」,「諦」是真正的意義,要要明瞭這個世界上一些事情、 一些道理,就是明事理。
事理要通達、圓融的話,第一個要明事,明事就是要「明俗諦」, 要真正暸解事情的真諦,真正的意義。
然後才能夠斷妄相,再過來就能夠證真諦,能夠斷妄相以後, 就能夠真正的證到真理,然後就可以見佛,心開就可以見佛。所以, 「明俗諦」就是要心戒無相、心戒無為相應,從心戒相應到無為, 由自然、不經過思考,要斷然、當下,自然轉法輪。
「心戒相應」,要做到心戒,需要戒哪一些呢? 當物相或心相產生時,即心裡面要直接、馬上的, 不要經過思索就可以曉得,例如,貪念產生, 馬上就曉得要直接了當的斷滅,就不會考慮去做。
當下就可以「心戒相應」,不貪心、不貪取、不憤怒、 不去執迷一些壞習慣等等,這些都是。要遠離是非之地、 遠離是非之人、遠離是非之事,若能多接觸善知識, 這樣自己就可以做到「心戒」。
「心戒」就是要讓大家身心都能夠清淨,自己心戒以後, 才能進一步去修其他的,這也是做人及修行最根本的條件, 因為必須要自己先正心,才能夠證到正法,才能夠解脫。
極淨涅槃。」人間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無常,不能永恆擁有。
所以,身為修行人必須認清一件事, 也許因為一些因素而擁有很多財富,或是享有名利、地位等等, 但在一段時間之後,都會消失不見,甚至像親情、友情或愛情, 雖然父母、朋友、愛人都在身邊,但在未來的某一天, 他們都會離開人間,這就是無常。
因此,在修行上,一定要瞭解「諸行無常」,所有的萬象萬物, 包括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無常的,可變的,會生滅的, 唯一無生無滅、永不變異的,只有內在的佛性,那才是真正的自己, 只是我們不能以肉眼得見,祂是一道光,來自於阿彌陀佛。
其次是,「諸法無我」,也就是一切法都沒有我相的存在, 沒有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存在。
四相,簡單來說,「我相」,就是凡事以「我」為中心,以「我」 為主觀來分析是否利己,如果利己則接受,不利己就不接受。而「 人相」,則是所有人類共同的習性,也就是貪嗔癡慢疑, 為滿足慾望而爭奪。
「眾生相」就是弱肉強食,弱勢者會受到強勢者的欺凌, 甚至被吞滅。現今社會就是如此,一些比較軟弱或是善良的人, 常常會受到強悍者的欺壓,就像畜生的世界一樣。 凶猛的肉食動物都會去捕食溫馴的草食動物, 正如有些人會因自身的利益而毀滅對方一樣,這就是眾生相。
至於「壽者相」,一般是指色身的生滅相,因為只要是人, 都會害怕死亡。然而,真正令人感到恐懼的是, 這一生沒有修行正法,等到往生時,不知又要輪迴到哪裡, 這才是最可怕的事。
當明白「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道理之後,就要好好開悟修行, 把「外面的我」(色身、人身)和裡面那尊「真正的我」(自性) 相印、合為一體,那就是「極淨涅槃」,是我們將來成就以後, 永生於光明的佛國淨土,光明的世界。
往往在修行的過程中,會如波浪一般,起伏不停。
當一個人認為無量、無價的法身,比任何財物更珍貴的話, 就可以把這個心,定在實相法身(藥師琉璃光佛的世界)、 印證不生不滅的報身(阿彌陀佛的世界)這個方向, 覺悟人生的真正價值。那麼其他的就可以隨緣做本份的事,當然, 最重要的還是要從覺悟開始。
「開悟」,就是自覺的功夫,自己真正覺悟之後,用自己的心得, 去圓融更多的人,得到心靈上的復活,這就是「覺他」。 而心靈上的復活,就是一種智慧的開發,以現代話來講, 就是潛能的開發。
因此,由「成所作智」開始,把眼耳鼻舌身所接觸到的意做轉變, 把不好的轉成好的,把好的轉成更好的,把知識轉成智慧, 把不圓滿的轉成圓滿的,也就是達到「善根圓滿」。
進而,「妙觀察智」,透過微妙的觀察智慧,來看看自己所說的話, 看看自己的一舉一動、待人接物方面, 對方對我們的感受是否很不舒服,或是否能夠完全接受我們的意見, 或者把我們的話全聽進去。
當對於某一個人,某一件事,某一種法起懷疑的時候, 就要用微妙的智慧來觀察,明察秋毫,才不會被自己所矇蔽, 而耽誤了一生。
智慧開發後,就能夠開發潛在的能量、潛在的智慧,來圓滿世法, 這個就是「大圓鏡智」。
大圓鏡智就是慧根圓滿,善根也圓滿。 大圓滿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清淨、光亮,也就是自己心靈的顯現。 因此,開悟是修行的基本功,時時保持覺性清醒, 才不會在人世間蹉跎時光。
有些人的開悟是漸進的,有些是頓悟的,情況不一樣,
然而,成佛要透過修行,修行首重開悟,要明瞭修行的目的。
有些人在修行過程中,遇到了不如意,可能會覺得「
開悟人生 了脫業力
每個人的修行原因不盡相同,有人是因為身體不好,希望藉由修行、
真正的修行要更深入地瞭解,是為了解脫身心,要超越輪迴,
也有人是因為親朋好友的接引而來修行的;這種人如果有悟性,
因此,修行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如果不修行,
修行一定要開悟,因為開悟以後,才會精進,心才能夠空。所謂「
若將「心」比喻成杯子,根塵污染就是杯子裡還有污水。
也就是接受佛法,接受佛的加持,就可以得到不可思議的力量,
佛法是要讓人開悟的,開悟人生來處和往生去處,
人生在世,從事活動的時間很有限,光是吃飯、睡覺,
開悟方法 心戒為本
開悟的方法要從「明俗諦」開始,「明俗諦」,這個「俗」是風「
事理要通達、圓融的話,第一個要明事,明事就是要「明俗諦」,
然後才能夠斷妄相,再過來就能夠證真諦,能夠斷妄相以後,
「心戒相應」,要做到心戒,需要戒哪一些呢?
當下就可以「心戒相應」,不貪心、不貪取、不憤怒、
「心戒」就是要讓大家身心都能夠清淨,自己心戒以後,
法印遵行 回歸佛國
另外,三法印是修行人一定要具備的觀念:「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所以,身為修行人必須認清一件事,
因此,在修行上,一定要瞭解「諸行無常」,所有的萬象萬物,
其次是,「諸法無我」,也就是一切法都沒有我相的存在,
四相,簡單來說,「我相」,就是凡事以「我」為中心,以「我」
「眾生相」就是弱肉強食,弱勢者會受到強勢者的欺凌,
至於「壽者相」,一般是指色身的生滅相,因為只要是人,
當明白「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道理之後,就要好好開悟修行,
大圓鏡智 覺悟圓滿
由此可知,修行人要真正的開悟。如果不開悟,當一個人認為無量、無價的法身,比任何財物更珍貴的話,
「開悟」,就是自覺的功夫,自己真正覺悟之後,用自己的心得,
因此,由「成所作智」開始,把眼耳鼻舌身所接觸到的意做轉變,
進而,「妙觀察智」,透過微妙的觀察智慧,來看看自己所說的話,
當對於某一個人,某一件事,某一種法起懷疑的時候,
智慧開發後,就能夠開發潛在的能量、潛在的智慧,來圓滿世法,
大圓鏡智就是慧根圓滿,善根也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