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6日 星期日
成所作智的智慧
如何將六意轉化呢?佛經告訴我們要用智慧,要有「成所作智」
什麼叫做成所作智呢?即我們眼耳鼻舌身接觸到的意,
貪的意思不只是非我之物而占為己有,凡是超越了本分的事就是「
「瞋」,不僅是指發脾氣,心裡面有瞋心,有不平的心,
一 樣的一句話,比方:「把報紙拿來我看一看。」「把報紙拿過來嘛!
講到「癡」,一個人迷惑,執著於某一件事,這叫癡心。
有些人為著滿足自己的慾望,或心裡的期待,到廟裡面去拜拜,
2015年6月14日 星期日
覺悟入道
覺悟入道
而今天正好有個機會,流到一條小溪,
因此,我們要有智慧,要覺醒,看到樹根,要趕緊抓住, 把握此生 修行解脫 一般人只知道有色身,卻不知道色身裡面還有佛性,也就是靈性。 我們的佛性,本來就是一個靈光體,就像陽光普照一樣; 所以我們要修行,要解脫,要成就佛陀。更重要的是, 禪心淨化 深入心靈 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能夠修行,我們的心就會愈來愈善良,同時, 尤其在教育方面,我覺得應該讓孩子從幼稚園、小學、中學開始, 如何挽救呢?必須靠宗教的力量,讓大家可以因修行而提升靈性, 如果此時你不覺悟,沒有這種覺醒,等到將來要離開人世的時候, 由此可知,在這個十字路口,你是要去佛國, 文章摘自:《覺悟入道》 |
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
人生如夢、夢如人生
改變人生智慧禪
人來到世上,匆匆數十年,終其一生,都在追求人生的意義。究竟人生的真諦何在?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其實,人生的苦樂參半,很多人忙碌一生,歷盡苦難,最終才體會到原來「人生如夢、夢如人生」。
文/悟覺妙天禪師
命運由天定 人生恍如夢
當生命降臨人間的時候,我們是無從選擇的,沒有人可以選擇父母、家世背景、所要投胎的環境或是出生在哪一個國家。如果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那麼人間就沒有苦難和福報的差別,每個人都能幸福美滿。然而人生並不能由自己掌控,因此便有富貴、貧賤的差別。 俗語說「一樣米養百樣人」。富裕家庭出生的人,享受各種福報,不論生活品質、教育水準,甚至將來在社會上的發展,都比較優渥。相反地,貧苦家庭出身的人,在惡劣的環境中成長,人生註定要比一般人來得坎坷。 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場夢,在還沒有得到禪的智慧前,人生的旅途是非常坎坷且變化多端的,往往要等到走過之後,才知道之前所走的路是對還是錯;就像夢醒了,才知道之前的一切都是夢境。 面對如此痛苦坎坷的人生,我們常會感慨人生如夢。因為生命中的苦難,使我們想要尋求解脫,因此才來學禪,希望了解禪是什麼,如何才能改變人生。 也有人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人的一生的確就像在舞台演戲,而這一齣戲的劇本卻不是自己所寫,彷彿是早已註定的,人力無法掌控。我們努力地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賣力演出,卻不能選擇自己的角色,就像我們生下來的客觀環境和主觀條件都是註定的。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在今生的這齣戲碼中,我們必須盡力地演出。換言之,面對自己的人生要全力以赴,把握機會,肯定自己,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力求上進,圓滿自己的人際關係和工作崗位,才有幸福的人生。 如果不認真對待自己的角色,很可能最後連所演的角色都沒有了,那就是人生遭遇災難的時刻;也可能是生命的完結。所以,如果對自己的人生渾渾噩噩,毫無目標,註定是失敗的人生。 反之,能夠認真盡力地演好自己的角色,也許下一部戲的角色就會改變。下一齣戲的戲碼,就是下輩子的福份。所以佛家要人種福田、行善事,其所傳達的就是這樣的觀念。 修禪有助於穩定心性 一個人從出生開始,直到長大成人,從家庭、到學校,到社會上工作,每一天的生活,都在學習成長。不論是常識、知識學問、專業技術,或是待人處事、人際關係的道理等,都是我們這一生的課題。 但是生活中總有無止盡的問題和煩惱,端看我們如何去處理。有些人懂得克服困難;而有些人卻會滿腹牢騷,那就是不同的人生態度。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常可看見許多對現實生活不滿的朋友,總是在抱怨,對工作、對上司、對人際關係,都充滿了不平之氣。即使換另一份工作,也無法改善。實際上,對主管、同事或朋友而言,他們其實並不受歡迎,所以他們的生活充滿了煩惱與困擾。 如果可以修禪,將可以改善他們的問題,使他們的人生過得比較美滿。所以說修禪可以改變人生。為什麼禪可以改善一個人呢?因為禪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內心,進而明白自己的個性,清楚自己的長處與短處。 每個人的個性都不相同,有的人理智;有的人感性。人心複雜而充滿了變化,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優缺點。能了解自己,善用自己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正是成功的最佳法門。而了解別人,是成功的人生最需要的基礎。 一個主管懂得了解別人,就可以知人善任,運用下屬的才能;在商場上,是致勝的關鍵;在生活中,則是人際關係的基石。懂得了解別人,可以增進人際關係,待人接物也會更加圓融。 舉例來說,主管用人是要用他的專長,也就是要「以人就位」,而不是「以位就人」。但在中國社會裡,常會見到有人運用關係來謀得職位,結果因為不夠專業,而發生不適任的情形,這就是感情用事,不夠理性。 人心常會有許多情緒變化,也容易有喜、惡。心情的好壞常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而禪的修養可以穩定我們的情緒,平和我們的內心,如此自然便可圓滿我們的人際關係,不論親情、友情,或是職場中的應對進退,都可以幫助我們面對錯綜複雜的生活環境。
文章摘自:《成佛,從禪修開始》
|
2015年5月24日 星期日
成就佛陀要悲智願行利益眾生
......
成就佛陀要悲智願行利益眾生
什麼是佛?佛字左邊是人,成佛,要成為佛陀當然一定要是人,
什麼是我執、法執呢?我們研究佛法不但要追根究柢,
當下開悟解脫放下
講到自覺,自己覺悟,覺悟世人所看到的東西,到最後都是空的,
教人成佛的方法才叫佛法
「佛」的意義是什麼呢?他是人,但是非普通的人,非凡人,
這條路要如何走?釋尊告訴我們他證道的時候,
....
禪修問答 | 坐禪為什麼一定要盤腿?
|
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
七佛之師-文殊師利菩薩
文 殊菩薩雖現菩薩身,實則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當中皆已成佛,
文殊師利曾發誓言:「諸佛之中,若有一位,
《佛說放缽經》釋迦牟尼佛:「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
智慧第一
釋迦牟尼佛時,文殊菩薩就是舍衛國婆羅門梵德長者之子。
當時,釋尊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
可見於《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就是受到文殊的菩薩的鼓勵,
而在《維摩詰經》中,維摩詰生病,
《處胎經》中,文殊曾言:「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
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
清淨戒律 正心為要
清淨戒律 正心為要
什麼是「正戒」?如果我們的思想、為人處事都不違背良心,
開示/悟覺妙天禪師 整理/林希蔚
守戒是最基本的,什麼是「戒」?「戒」在人間來講,
戒律如果以現代話來說,就是不要去犯一切過錯,
身口意清淨戒
而在佛經裡記載的五戒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
佛經上的五戒再加上不貪、嗔、癡、慢、疑,不兩舌,不惡口,
在釋尊的時代,有些弟子會因飲酒而鬧事,所以才禁止飲酒;
而「不兩舌」,是指不搬弄是非,不挑撥離間,因為這是一種「
持戒就是把這些妨礙修行的障礙戒除,因為這些障礙都出自於我相、
所以正法修行,第一關就是戒,不持戒的話,你很難入定。戒,
一個人的色身可以造惡業,嘴巴也可以造惡業,
一個人不能夠持戒,當人就不夠條件,不要說成為菩薩或成為佛陀,
戒為做人基本條件
無論有沒有進佛門,都要瞭解持戒的重要,每個人都應該持戒,
因為很多犯戒的因,會造成犯戒的果,造惡因,
戒是一切為人的基礎;簡單來說,做人做事憑良心就是「戒」,
什麼是「正戒」?如果我們的思想、為人處事都不違背良心,
因此,真正對「菩薩」的戒,要做到五戒,就是要戒三毒二邪「
(詳文請參閱禪天下第92期)
清淨戒律 正心為要

戒律如果以現代話來說,就是不要去犯一切過錯,這些過錯包括政府法令,社會所定的道德規範,包括品行方面,不要違反自己的品行,不要違背自己的良心,這方面不必一般戒條式的教條,只要「利他行」,就是「菩薩行」。
身口意清淨戒
持戒就是把這些妨礙修行的障礙戒除,因為這些障礙都出自於我相、人者相、眾生相、壽者相。
所以正法修行,第一關就是戒,不持戒的話,你很難入定。戒,就是不要犯錯,有錯必改,有壞習慣也一定改過來,持戒要持三業清淨,三業就是身業、口業、意業。身,是一種行為;口,是講話;意,是所想的。
一個人的色身可以造惡業,嘴巴也可以造惡業,每一分每一秒所想的,也可以造惡業。同樣的,色身還有嘴巴,還有我們的意念、思想,也可以造善業。有智慧的人,他可以把惡業變成善業,這就是戒。
2015年5月3日 星期日
心量通達智慧
心量通達智慧
文章出處 : 禪天下
一切都是從「心」入門。不管修行還是做人處事,都先求心的自在、心的圓滿,要知足常樂,這樣就會每天很快樂、時時很快樂。
文/悟覺妙天禪師
佛法無邊,心裡要有佛,而且還要有眾生,這樣每天才會活得很愉快。一般人心裡只有自己,只在意自己的需求與感受,問題就會愈來愈多,所以活得很苦惱。如果能夠多關心別人,就是心裡有眾生,心裡有佛,當下就是菩薩。菩薩遇到災難,自然能夠化解,這是很微妙的,有時候很難說得很清楚。
當自己能夠做到以後,會發現有一股不可思議的力量,讓自己重生,脫胎換骨。這些不可思議的力量,都是靠自己不斷的禪修,不斷的接受智慧、接受能量、接受生命之光,讓身心靈愈來愈提升。
很多人生活在這複雜的社會中,因為生存的壓力,做事時講求衝勁,卻又難免相互產生競爭,一個要比一個好,一個要比一個強。但很多人不了解,要賺大錢、作大官,其實是與心量成正比;心量有限,芝麻小事都要計較,自然就容易發生不愉快的摩擦衝突。
但修禪以後,這些狀況都可以避免,因為心量變大了,就能通達智慧,很多看似無法承受的事,都可以一笑置之,不會與人計較,也不會怨天尤人;因為心很清淨,很愉快,也很自在。

當自己能夠做到以後,會發現有一股不可思議的力量,讓自己重生,脫胎換骨。這些不可思議的力量,都是靠自己不斷的禪修,不斷的接受智慧、接受能量、接受生命之光,讓身心靈愈來愈提升。
很多人生活在這複雜的社會中,因為生存的壓力,做事時講求衝勁,卻又難免相互產生競爭,一個要比一個好,一個要比一個強。但很多人不了解,要賺大錢、作大官,其實是與心量成正比;心量有限,芝麻小事都要計較,自然就容易發生不愉快的摩擦衝突。
但修禪以後,這些狀況都可以避免,因為心量變大了,就能通達智慧,很多看似無法承受的事,都可以一笑置之,不會與人計較,也不會怨天尤人;因為心很清淨,很愉快,也很自在。
2015年4月27日 星期一
佛典故事-解空第一的須菩提
佛典故事
在釋尊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羅漢的弟子中,真正能體驗空的妙義者,
須菩提的生活和心境,恬淡自在,時時都在空三昧解脫者的境界裡。
在世上為人,即使是一位聖者,毀謗譏嘲仍然會加諸於他,
須菩提修道、弘化,日日忙著利益眾生的工作,但冷酷的人情,
有一天,須菩提在弘化說法的途中,忽然聽到有人批評他的言論,
有些比丘們聽了很為須菩提不平,都問他為什麼不和那些人辯白?
隨順世間 行大忍辱
須菩提心平氣和道:「諸比丘!謝謝你們對須菩提的關懷友愛,
解空的須菩提,他的心境、胸襟就是如此闊達自在,
須菩提,能隨順世間,行大忍辱,對任何一個人,都無惱無諍,
第一離欲阿羅漢
佛陀知道須菩提有這樣的修行後,很是歡喜高興,
須菩提聽到佛陀的稱讚,心中非常歡喜又感激,
很謙虛而又善於言詞的須菩提,從他的說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