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印心禪法體驗禪-禪的妙用 (7歲以上都可以來參加~~~)
請洽:新竹市科園禪修會館 (請先預約) TEL : 03-6669995;
E-MAIL : BC300@buddhachan.org

2015年12月6日 星期日

成所作智的智慧

成所作智的智慧

 

文/悟覺妙天禪師


如何將六意轉化呢?佛經告訴我們要用智慧,要有「成所作智」的智慧。


  什麼叫做成所作智呢?即我們眼耳鼻舌身接觸到的意,這些直接接到三界的萬事萬物,這個時候你要會轉變,把不好的轉成好的,把好的轉成更好的,把知識轉成智慧,把不圓滿的轉成圓滿,換句話說,這個六意裡面就是要「善根圓滿」,雖然六根像結一樣,都犯有貪瞋癡三毒。


  貪的意思不只是非我之物而占為己有,凡是超越了本分的事就是「貪」。什麼是本分的事?照顧先生、妻子是本分的事,那感情走私就是多餘的,就是貪;為了維持家庭正常的開銷,去工作賺錢就是本分的事,超越了這個,甚至於超越了自己的能力,這種好高鶩遠的慾望就是貪。


  「瞋」,不僅是指發脾氣,心裡面有瞋心,有不平的心,也包括吵架、打架,暴力種種,這些都是瞋,所以要修到圓滿,就是要靠自己平常的努力。


一 樣的一句話,比方:「把報紙拿來我看一看。」「把報紙拿過來嘛!」語氣不一樣,這也是瞋心,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每天接觸很多人事物,很煩、很複雜,累積在 心裡面很不舒服;另外有一種情形是家裡面空氣、日光不夠,也會有這種情形;生理的變化也會產生這種瞋心;不管瞋心的原因來自何處,你都從根本上,從自己的 意念上開始,防止這種瞋心的暴露,要轉化轉移。


講到「癡」,一個人迷惑,執著於某一件事,這叫癡心。一對熱戀中的青年男女,萬一某一方因某一種原因離開了,那麼另一方就會有癡心,常見的如茶不思飯不想,事情沒辦法做,一天到晚鬧情緒,心理不平衡或是每天惦念著對方,這叫癡心。


有些人為著滿足自己的慾望,或心裡的期待,到廟裡面去拜拜,求神明保佑,求神明來幫助他完成他的願望、希望,這也是癡心。因為他不知道其實能夠解決,能夠完成他期望的只有一個 ---智慧,只有智慧能夠圓滿一切,只有智慧能夠達到修行的究竟。 

2015年6月14日 星期日

覺悟入道

覺悟入道
每個人的佛性,自無始劫以來,一直不停地流轉,受苦到今天,就好像水溝裡的水,隨波逐流...。
文/悟覺妙天禪師
 
四寮溪



而今天正好有個機會,流到一條小溪,溪邊恰好有個可以獲救上岸的地方,就是我們投胎來到了「人」的法界;在溪邊有一棵樹,樹有樹根,這樹根就是佛法;同時在樹上有人伸出一隻手,要把你拉上來,這就是佛陀。

因此,我們要有智慧,要覺醒,看到樹根,要趕緊抓住,讓佛陀慈悲的手來接引我們,救度我們脫離輪迴,不再流轉於六道。由此可知,我們來到人間,是一個很重要的轉輪台,如果你沒有智慧,不懂得接受佛法,沒有勇氣站起來,就只好再繼續輪迴千百億萬世。

把握此生 修行解脫

一般人只知道有色身,卻不知道色身裡面還有佛性,也就是靈性。換句話說,當靈性尚未解脫前,是在身體裡面,等到有一天,色身不存在的時候,靈性便離開色身,此時如果我們有修行,靈性就會放出無量的光,回到佛國淨土;若是沒有修行,只好隨著業力墮入輪迴。

我們的佛性,本來就是一個靈光體,就像陽光普照一樣;但當我們還是眾生的時候,因為不知道要修行,心又執著於三毒二邪(貪嗔癡慢疑),執著於世間的物質享受,而造作諸業,讓光明的靈性蒙上一層層的業力,這就是俗稱的靈魂。

所以我們要修行,要解脫,要成就佛陀。更重要的是,我們這一生投胎為人,就是一個成就的大好機會;你要去佛國,還是要繼續輪迴,就決定在此時。所以,希望大家都能把握這個機會,既然接受了佛緣,就要好好珍惜,趕快來禪修。

禪心淨化 深入心靈

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能夠修行,我們的心就會愈來愈善良,同時,還可以增長智慧,來促進地方上的和平與吉祥,這樣一來,社會就不會發生亂象;所以,「淨化人心」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尤其在教育方面,我覺得應該讓孩子從幼稚園、小學、中學開始,就灌輸「慈悲」的觀念與思想,建立高尚的人格;但現在的教育制度卻非如此,所以孩子們從中學、大學畢業以後,雖然擁有高等學歷,可以在社會上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可是他們卻認為,與其辛苦地工作賺錢,還不如去搶劫來得容易,所以現在的社會風氣已經愈來愈黑暗。

如何挽救呢?必須靠宗教的力量,讓大家可以因修行而提升靈性,達到淨化人心的成果。因為修行可以讓我們瞭解,並且肯定自己的人生觀。所謂人生觀,不是為了生活或工作,如果你有智慧,就會知道生活或工作,都是為了要修行,而修行是為了要成就,要脫離輪迴。

如果此時你不覺悟,沒有這種覺醒,等到將來要離開人世的時候,就會驚慌、恐懼、緊張;因為你不知道,這時要來接引你的是佛菩薩,還是牛頭馬面。若是後者,當然會害怕,若是前者,你就會很安慰、很高與、很快樂、也很自在,所以我們在這一世就要開始準備,也就是要修行。

由此可知,在這個十字路口,你是要去佛國,還是要繼續隨著業力而輪迴,完全由我們自己決定。

文章摘自:《覺悟入道》


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

人生如夢、夢如人生

改變人生智慧禪
人來到世上,匆匆數十年,終其一生,都在追求人生的意義。究竟人生的真諦何在?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其實,人生的苦樂參半,很多人忙碌一生,歷盡苦難,最終才體會到原來「人生如夢、夢如人生」。
文/悟覺妙天禪師

命運由天定 人生恍如夢

當生命降臨人間的時候,我們是無從選擇的,沒有人可以選擇父母、家世背景、所要投胎的環境或是出生在哪一個國家。如果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那麼人間就沒有苦難和福報的差別,每個人都能幸福美滿。然而人生並不能由自己掌控,因此便有富貴、貧賤的差別。

俗語說「一樣米養百樣人」。富裕家庭出生的人,享受各種福報,不論生活品質、教育水準,甚至將來在社會上的發展,都比較優渥。相反地,貧苦家庭出身的人,在惡劣的環境中成長,人生註定要比一般人來得坎坷。

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場夢,在還沒有得到禪的智慧前,人生的旅途是非常坎坷且變化多端的,往往要等到走過之後,才知道之前所走的路是對還是錯;就像夢醒了,才知道之前的一切都是夢境。

面對如此痛苦坎坷的人生,我們常會感慨人生如夢。因為生命中的苦難,使我們想要尋求解脫,因此才來學禪,希望了解禪是什麼,如何才能改變人生。

也有人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人的一生的確就像在舞台演戲,而這一齣戲的劇本卻不是自己所寫,彷彿是早已註定的,人力無法掌控。我們努力地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賣力演出,卻不能選擇自己的角色,就像我們生下來的客觀環境和主觀條件都是註定的。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在今生的這齣戲碼中,我們必須盡力地演出。換言之,面對自己的人生要全力以赴,把握機會,肯定自己,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力求上進,圓滿自己的人際關係和工作崗位,才有幸福的人生。

如果不認真對待自己的角色,很可能最後連所演的角色都沒有了,那就是人生遭遇災難的時刻;也可能是生命的完結。所以,如果對自己的人生渾渾噩噩,毫無目標,註定是失敗的人生。

反之,能夠認真盡力地演好自己的角色,也許下一部戲的角色就會改變。下一齣戲的戲碼,就是下輩子的福份。所以佛家要人種福田、行善事,其所傳達的就是這樣的觀念。


修禪有助於穩定心性

一個人從出生開始,直到長大成人,從家庭、到學校,到社會上工作,每一天的生活,都在學習成長。不論是常識、知識學問、專業技術,或是待人處事、人際關係的道理等,都是我們這一生的課題。

但是生活中總有無止盡的問題和煩惱,端看我們如何去處理。有些人懂得克服困難;而有些人卻會滿腹牢騷,那就是不同的人生態度。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常可看見許多對現實生活不滿的朋友,總是在抱怨,對工作、對上司、對人際關係,都充滿了不平之氣。即使換另一份工作,也無法改善。實際上,對主管、同事或朋友而言,他們其實並不受歡迎,所以他們的生活充滿了煩惱與困擾。

如果可以修禪,將可以改善他們的問題,使他們的人生過得比較美滿。所以說修禪可以改變人生。為什麼禪可以改善一個人呢?因為禪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內心,進而明白自己的個性,清楚自己的長處與短處。

每個人的個性都不相同,有的人理智;有的人感性。人心複雜而充滿了變化,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優缺點。能了解自己,善用自己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正是成功的最佳法門。而了解別人,是成功的人生最需要的基礎。

一個主管懂得了解別人,就可以知人善任,運用下屬的才能;在商場上,是致勝的關鍵;在生活中,則是人際關係的基石。懂得了解別人,可以增進人際關係,待人接物也會更加圓融。

舉例來說,主管用人是要用他的專長,也就是要「以人就位」,而不是「以位就人」。但在中國社會裡,常會見到有人運用關係來謀得職位,結果因為不夠專業,而發生不適任的情形,這就是感情用事,不夠理性。

人心常會有許多情緒變化,也容易有喜、惡。心情的好壞常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而禪的修養可以穩定我們的情緒,平和我們的內心,如此自然便可圓滿我們的人際關係,不論親情、友情,或是職場中的應對進退,都可以幫助我們面對錯綜複雜的生活環境。

文章摘自:《成佛,從禪修開始》 

2015年5月24日 星期日

成就佛陀要悲智願行利益眾生

 ......

成就佛陀要悲智願行利益眾生

什麼是佛?佛字左邊是人,成佛,要成為佛陀當然一定要是人,人才可以成佛。為什麼呢?一般人知道人身難得,明師難遇,正法難聞,確實有他的道理。因為佛與人以外的眾生不一樣,那裡不一樣?就是多了一個第三腦室。第三腦室,在百會穴下面,學過針灸的人都知道,大腦下來有一個腦弓,腦弓下有一個像玉米那樣大,會發亮的白珠,這個地方在人體來講,就是淨土。很多修行人都想去西方極樂世界,但是要先自度。要自度就需要先自覺,自己不開悟如何度自己?不能自度,更遑論度他人,還必需靠菩薩來度。也有人期待自己年老後,由菩薩來度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想到應該早點修行,或者自度。什麼是覺悟?要怎樣來覺悟?有些人生活過得非常好、非常舒適,他會認為我已經生活這麼富裕了,還需要信什麼教?因此,往往一個人走到絕路的時候,他才警覺的發現,應當走覺悟之路。等到快要死了,絕路了,到這個時候才想到了菩薩,以前叫他來禪修,說沒有時間,其實時間都是自己安排的,大家都沒有時間,我也沒有時間,安排一下就有了。就是由於不知不覺,或後知後覺的人,都要等到走上了絕路,才有所警覺,但都太晚了。什麼是開悟?開悟什麼?釋尊十九歲出家,到三十一歲證道!,他也是開悟以後,才找到一個了脫生死的方法。可是在他六年的訪道中,向所有大仙請教。所有的教門也去請教,還是沒有發現真正解脫生死的方法,那怎麼辦?到雪山去修行,冰天雪地,在那裡禪定三年,也苦修了三年,苦修之後,身上簡直一點肉都沒有了,只剩下骨頭,到了快要斷氣的時候,才有人供養羊乳給他喝,喝完了等他元氣恢復之後,他開始有所覺悟。是什麼呢?我這樣苦修不是辦法,到那天生命報銷了,都還不會成就。所以一個人就默默的離開了雪山,而跟他一起修行的五位隨從,以為釋尊放棄了修行,一個個就都離開他了。在這裡我想提醒各位,一個人的知識是很有限的,當你自己還沒有智慧的時候,是沒有辦法瞭解一個聖者是怎樣想的,往往一個人都是用知識在思考,但是有智慧的人不一樣。於是釋尊沿著河邊找到一棵菩提樹,釋尊到菩提樹下坐下來,做個決定,如果今天開始,我不能成就佛陀的話,我就死在這棵菩提樹下。就是因為發了這個大願心,我們曉得,要成就菩薩要發願,我們也是一樣要發願心,照願心來走,當然要成就佛陀要悲、智、願、行,不只是自己,要利益眾生,要看到整個宇宙,而不是看到我們的家庭、社會、國家,要看得更遠,不僅是我們中華民國而已,包!括整個宇宙的所有眾生。所以佛陀那天晚上發大願以後,看到滿天的星!斗,而這滿天星斗不是在外面,是他身體裡面的星星,他看到整個都發亮了,星星在裡面。他在菩提樹下參什麼?參自己覺悟和如何開悟。原來啊!人不能成佛,雖然人比一般動物、其他眾生要聰明和理性,不能成就的原因是我執和法執太重了。

什麼是我執、法執呢?我們研究佛法不但要追根究柢,還要活學活用,我們將經典所學到的用在世法上、修行上和利他上,這就叫轉識成智。轉這個知識、常識變成智慧,轉這個佛經或者從法師聞法而變成智慧,做為我們修行上利益眾生的智慧。一般人都忽略了這個非常重要的一環,只是研究再研究,背熟了反而成為一種法執,而又沒有輸入到心靈,從五官進來以後到第六意識,最多到第七意識,總是停留在腦筋,沒有進入心靈,而心靈就是智慧。所以各位在看佛經的時候,要想辦法轉識成智。

當下開悟解脫放下

講到自覺,自己覺悟,覺悟世人所看到的東西,到最後都是空的,所以佛教就是要到最究竟,從起點到終點,正好一個圓。不是偏見、斷見,如果有偏見、斷見,那就表示我執太深,我就是我相,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中的一相,四相不滅,不能成佛,因為這四相都是三界之物,就像七情六慾,比方說,我看到這茶壺,因為我口乾了,就會想喝水,這是意念,因為意念可以決定一個人的行為,當意念輸入以後,如果意念是正確的,當然這個人的言行、舉止就不會偏差,如果這個意念受到干擾,受到根塵左右,隨緣而變了,這些慾望經過六意以後,體內會有反應,思想造成我們體內七情的反應,這七情就有變化,而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情緒,然後就表現出一個人的行為,產生「喜、怒、哀、樂、悲、恐、驚」的行為,再進一步就是「酒、色、財、氣、名、利、情、愛」等等,這些都是三界之物。一個人如果這些看不開,怎麼成佛呢?怎麼能夠自淨其意?更談不上自證本心,最多做到從善如流就不錯了。大家可以觀察一下與自己比較親近的人,當他將要往生的時候,他會耽心很多事情,耽心他的兒子還沒結婚,耽心他欠別人或別人欠他的錢沒有還清,或者什事業還沒完成,兄弟姊妹親戚朋友之間的糾紛等等一大堆的事,這些就是三界之物。要命的是,當你往生的時候,這些根塵還在,它很自然的輸入到你的潛在意識及你的靈魂,在你的心靈裡面形成阻礙,因此不能超生,而入輪迴,就是這個原因。你如果能夠開悟,一些別人想不開、放不下的事情,你能夠放得下,就如我剛才講的,你要能夠當下開悟,可以當下放下,放下以後就是解脫了,你不放下就不能解脫,這就是佛法精華的地方。所以修行要活學活用,要瞭解它的真實意義。我們佛弟子應該覺悟,佛在菩提樹下就是覺悟這些,再把這些種種放下之後,他才看到滿天星斗,在自己禪定當中顯現出來,以前都看不到,是黑暗的,那時還在苦修,光是在想,沒有用的。釋尊都已是佛陀轉世了,何況我們,苦修是不能成就的,只有把我執、法執放下。像有的人講:「癩痢頭的孩子是自己的好」,這就是我執;人家跟你說,禪定有多好,禪坐會產生智慧,你就不相信,這就是法執。佛跟我們講精進、禪定、智慧,因為禪定當中才能穿透第六意識、第七意識,到第八意識,也就是光明藏、淨土。

教人成佛的方法才叫佛法

「佛」的意義是什麼呢?他是人,但是非普通的人,非凡人,是超智慧、完美人格的聖人。這樣的聖人,他是會發無量的光、他是無量法身、無量壽命、他不生不滅、無量智慧、無量的超能力。所以佛的另一個名稱「無量壽無量光」即為所指。人有沒有可能到達這一點呢?那要看你有沒有信心,看你能不能放下、解脫,當然要有智慧,要「戒、定、慧」。講到什麼是佛以後,我們再來解釋什麼是證?證是見證,證到這個佛。不論是你聽聞法師講道,或者看佛經,自己所想的,所見所聞,我們要來證明是不是這樣,不能盲目修行,盲目修行就是迷信,要正信。佛教講正信,要有智慧,當然正信就是要有智慧來證明,就像這杯茶多麼香?喝了才曉得。自己見證,能夠見證以後,才能找到一個正確的答案與正確方向,這就是見證。正如我剛才講過,守戒以後,做好事以後還不夠,還沒有做到自淨其意,要禪定才有辦法自淨其意,才能夠找到自己最裡面的本性、靈性、自性,禪定了以後才有辦法開悟,才能像釋尊那樣開悟。就像有法執的人會說,那有這種事,沒有法執的人,會試試看,誠心去請教怎麼做,怎麼禪定,什麼是智慧?像這樣,就是沒有法執。我們知道了佛是無量壽無量光,我們要如何證到無量!壽無量光呢?說不定那天你發出無量光時,你卻認為是幻象,你不曉得是無量光,看到法身,也不曉得是無量壽,因為我執太重,智慧不夠,有了智慧不但可以圓滿世法,還可以圓覺自己的修行,讓自己能夠一世成就。那要怎麼樣來證明呢?佛法是什麼?佛法就是教人成佛的方法才叫佛法,如果佛法不能教人成佛,還要佛法做什麼?只是教人做善事不要做壞事的,只能稱做人法,還是一個眾生,不能解脫,這個不叫佛法。真正的佛法就是真的能夠讓一個人解脫涅槃,能夠讓一個平凡的人成為聖人,從眾生到菩薩,到佛陀。

這條路要如何走?釋尊告訴我們他證道的時候,第一天看到滿天星斗在自己身體裡面放光,第二天證到六大神通,很多事情他都曉得。所以一個修行人不要老是抓住傳統式的不放,認為拜佛、唸佛、持咒就可以成就,這樣是不可能一世成就的。在修密的方法中有五體投地,當然五體投地的原因主要是磨練一個人的心,因為人的心太傲慢了,先要降伏這個心,所以他先要跟上師行五體投地,可是到後來卻變成很多人唯一的修行方式,假如不瞭解這是要降伏人的心,人心是傲慢的,若碰到不驕傲的人,不能用這種方法,這方法不管用,這人本來就非常善知識,你要用善知識的方法,他本來就善根圓滿,你要給他智慧。另一個例子,頂禮合十禮拜佛的時候,以心會心,以心來禮敬佛陀,我們所見不過是一個法相,是一種象徵,有些人不瞭解會批評說拜偶像,佛像的意義其實是很深的,很多人不瞭解,如果曉得佛的法身,絕對不會說拜偶像,尤其開過光的佛像,他就有佛的法身在,沒有修行,自然很難瞭解。拜木頭、相片,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沒有意義,因為法執,用知識在表面上去探求的結果,沒有實地的去修行、去證實,自然不會相信,而一尊菩薩,木頭雕刻的也好,泥巴做的也好,一張紙畫的也好,!只要經過證道境界的人開光後,就是有生命的了,只要以心虔誠的禮拜,就會得到他的加持。現在順便把為什麼有那麼多不同的佛像,他的意義在那裡,一道來談談。有的騎著大象,有的騎著其他動物,有的手拿著不同的法器。像文殊菩薩他騎著獅子,獅子為萬獸之王,他所象徵的意義是告訴我們要有獅子吼的這種威力,才能破世間的無知和無明,所以文殊菩薩代表了智慧,沒有智慧就不能破除無明,更不要說到佛的究竟了。那麼普賢菩薩他騎著大白象,我們曉得瞎子摸象的典故,摸到鼻子說是水龍頭,摸到腳就說是一根柱子,這些都不是真理;這告訴我們修佛也是一樣,不能學他們的相,他的模樣,要學他的真,跟他說不要著相,他偏要著相,猛拜猛拜的,有什麼意思呢?拜拜的意義也要知道,只知道猛拜是不能求得福報的,自己不清淨,身體裡面這麼黑,福報怎麼可能會來?解運也是沒有用的,怎麼可能改,只有清淨才能改運,運氣自然會好,這要有智慧,這智慧要像獅子一般,勇猛,威力,這樣的智慧才能破除我們內心的無明。所以做為一位佛教弟子,要有智慧,才得到佛陀的精神,他的真實教義。釋尊弘法四十九年告訴我們,最後臨死時候說,一字一句都沒講過,這法已傳完了。釋尊傳法講了四!十九年,而法就是心而已,這個心要相應,相應法就是禪定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明心見性不是在外面的這些相,要有智慧去破這些相,這些七情六慾,這些干擾我們不能明心見性的魔障。我們要曉得,這一世生下來做什麼,人在剛出生時,只是一個沒穿衣服的娃娃,等到回去時,最多幾件衣服披身,再多穿都是多餘,連肉體都不能留住。所以你能夠真正的開悟,當下就放下,當下就見到自性。因此學佛要有決心,既然走真理成佛的這條路,並且有這個擔當來負起佛陀的家業,我們就要以佛陀的精神、智慧來破除一切的迷信,破除一切的無明。我想跟大家一起來研究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正確的思想決定一個人的成就,佛教的思想,如果你能夠抓的很實在,抓到他的核心,你就是抓到了中道,而不是外道,不是看佛經這樣修就算中道,雖然它是佛法沒有錯,但卻是佛法中的相法,不一定能得到它的真。在我們看佛經時,寫阿彌陀佛放無量光,三千大千世界充滿無量光,我們來證明,想想看,人有沒有可能到這種地步,如果沒有可能,兩千多年前,釋尊怎麼能說出這些話,而佛經把它記載下來?它有記載的,無量光,一念三千,一動念間會影響三千大千世界,並且三千大千世界都得到利益。就如我在這裡說法,人天都聽得到。我們看維摩詰經裡有說到:「爾時長者維摩詰問文殊師利菩薩仁者遊於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獅子之座。』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三十六恆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獅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獅子之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當你看到八萬四千由旬時,到底是多高,什麼樣,而維摩詰為什麼只問文殊師利菩薩,而不問其他在座的人?所以我們要見證。見證佛陀要有信心,既然佛陀告訴我們要持戒,要禪定,而後產生智慧,﹝靈感也是智慧的一種,我們想不透的事情,或寫文章寫不出來時,忽然靈感來了,就想通了﹞,這個智慧是由我們心靈深處所發出來的,你要得到智慧,一定要見到自己的自性,你能見到自性,你才會曉得,原來佛陀是這麼來的,這麼走的,這麼修成的。

....

禪修問答 | 坐禪為什麼一定要盤腿?

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

七佛之師-文殊師利菩薩

七佛之師-文殊師利菩薩
文章出處 : 禪天下
許多經典都推崇祂為諸佛之師, 因為祂曾發大願:十方法界若有一尊佛要成就,祂沒有幫上忙的話,祂就誓不成佛,由此可見其度眾悲願之廣大。

文/編輯部 
文殊師利是梵語Manjushri的音譯,在漢傳佛教的經典中,或稱為曼殊室利,簡稱文殊,意譯為妙德、妙首、妙吉祥等。
文殊師利菩薩是大乘佛教裡的四大菩薩之一。其中智慧第一的就屬文殊師利菩薩,他代表的是「悲智願行」。在大乘佛教中,所謂的悲智願行的4大菩薩也有其深刻的涵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大行」普賢菩薩。

倒駕慈航

文 殊菩薩雖現菩薩身,實則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當中皆已成佛,如過去世號為「龍種上尊王如來」,現在世則為「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世則號「普現佛」, 以是之故文殊又被稱作「三世覺母」。但為方便教化,利益眾生,現乃倒駕慈航,化作菩薩,一方面協助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一方面與普賢、觀音、地藏聯合普度 眾生。 

文殊師利曾發誓言:「諸佛之中,若有一位,從初發心以至圓成佛道,非文殊之所勸發,文殊則不成佛。」祂發大願:十方法界若有一 尊佛要成就,祂沒有幫上忙的話,祂就誓不成佛,由此可見其度眾悲願之廣大。所以,在許多佛教經典中,都推崇文殊為諸佛之師、諸佛之母,如釋迦牟尼佛要成佛 時祂化現為其弟子,所以又稱為「七佛之師」(所謂七佛就是指過去莊嚴劫、現在賢劫、未來星宿的遠古七佛;莊嚴有三尊,現在賢劫4尊,釋迦牟尼是賢劫第4 尊,加起來共有七尊佛,都是由祂所教導出來的)。

《佛說放缽經》釋迦牟尼佛:「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智慧第一

釋迦牟尼佛時,文殊菩薩就是舍衛國婆羅門梵德長者之子。而祂的相貌莊嚴,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祂堪稱是智慧的化身,隨佛出家後,自然而然地便成為眾佛弟子中的上首,在菩薩眾中也堪稱為第一大士,其被視為如來法王之子,故又有「法王子」的尊稱。

當時,釋尊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舉凡大乘法會文殊幾乎都參與其中,協助佛陀宣揚大乘教理。從經典中的記載,在在顯露出文殊菩薩的絕妙睿智與靈巧說機。

可見於《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就是受到文殊的菩薩的鼓勵,立志學習大乘佛教的普賢行,因而南行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在《妙法蓮華經》中,當佛眉間放白毫相光時,唯有文殊菩薩知佛深意,即請佛陀宣揚法音,倡導圓乘佛性,奠定佛教大乘思想的基礎。

而在《維摩詰經》中,維摩詰生病,佛陀座下諸大弟子及大菩薩都不敢去探病,因為他們都曾經被維摩詰訶斥過,最後只有文殊當仁不讓,率領眾人前去,並和維摩詰暢論不二法門之理。 

《處胎經》中,文殊曾言:「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化,故我為菩薩。」在過去世,文殊曾為釋迦牟尼佛的老師,但是因為一個世界只能有一位法王教化,所以在此娑婆世界文殊只好權居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之位。 (全文請詳見第87期禪天下)

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

清淨戒律 正心為要

 清淨戒律 正心為要

什麼是「正戒」?如果我們的思想、為人處事都不違背良心,即使去幫助別人也是如此,就是正戒。

開示/悟覺妙天禪師   整理/林希蔚


 


守戒是最基本的,什麼是「戒」?「戒」在人間來講,就是一種法令規章,一種家法,一種社團的規定。 「戒」,就是一個大自然的根本道理。

戒律如果以現代話來說,就是不要去犯一切過錯,這些過錯包括政府法令,社會所定的道德規範,包括品行方面,不要違反自己的品行,不要違背自己的良心,這方面不必一般戒條式的教條,只要「利他行」,就是「菩薩行」。

身口意清淨戒

而在佛經裡記載的五戒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我們在講戒的時候,自己用心回味一下,就像我們在唸金剛經的開經偈時:「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每一字、每一句都再回味一下,要去印心。

 

佛經上的五戒再加上不貪、嗔、癡、慢、疑,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等等,這些都是守戒。而其中,「不飲酒」是指不酗酒,而不是連一口酒都沾不得。

 

在釋尊的時代,有些弟子會因飲酒而鬧事,所以才禁止飲酒;但現在卻連一些必要的宴會場合,也必須滴酒不沾,結果造成許多不便,這並不是釋尊的本意。因為現代人應酬多,喝酒的機會也多,為了順應需要,不妨可以喝一點酒。

 

而「不兩舌」,是指不搬弄是非,不挑撥離間,因為這是一種「人相」的行為,修行人要避免造這些口業,受戒就是清淨。

持戒就是把這些妨礙修行的障礙戒除,因為這些障礙都出自於我相、人者相、眾生相、壽者相。

所以正法修行,第一關就是戒,不持戒的話,你很難入定。戒,就是不要犯錯,有錯必改,有壞習慣也一定改過來,持戒要持三業清淨,三業就是身業、口業、意業。身,是一種行為;口,是講話;意,是所想的。

一個人的色身可以造惡業,嘴巴也可以造惡業,每一分每一秒所想的,也可以造惡業。同樣的,色身還有嘴巴,還有我們的意念、思想,也可以造善業。有智慧的人,他可以把惡業變成善業,這就是戒。

一個人不能夠持戒,當人就不夠條件,不要說成為菩薩或成為佛陀,當學生都不夠條件,不要說要當老師或師父。所以持戒非常重要,一般的法師弘法,教人家做善事不要做惡業,這是在持戒,從戒開始。

戒為做人基本條件

無論有沒有進佛門,都要瞭解持戒的重要,每個人都應該持戒,時時刻刻警惕自己,不要再犯戒。 

因為很多犯戒的因,會造成犯戒的果,造惡因,可以受到惡業的果報,這是一個真理,一個必然的現象。要能修行禪宗正法,大家要做發心的菩薩,因為真正能夠發自內心的菩薩,他絕對不會犯戒。

戒是一切為人的基礎;簡單來說,做人做事憑良心就是「戒」,但是這還不夠。禪宗正法是一種無上佛教,因此對於戒定慧的解釋,是更超越的,也就是「正戒、正定、正慧」。

什麼是「正戒」?如果我們的思想、為人處事都不違背良心,即使去幫助別人也是如此,就是正戒。我們修禪法的目的,就是要見證我們已經了悟的經典教義,那些經典上所記載釋尊開示的教義,我們要加以印證。

因此,真正對「菩薩」的戒,要做到五戒,就是要戒三毒二邪「貪嗔癡慢疑」。如果你能夠真正做到五戒,能夠遠離五毒,能夠滅度貪心、嗔心、癡心、慢心、疑心,這些你都能夠滅度,就做到清淨,正戒所指的就是「清淨戒」。

(詳文請參閱禪天下第92期)

清淨戒律 正心為要

清淨戒律 正心為要
出處 : http://www.zencosmos.com.tw/epaper/index.php?id=179
什麼是「正戒」?如果我們的思想、為人處事都不違背良心,即使去幫助別人也是如此,就是正戒。
開示/悟覺妙天禪師   整理/林希蔚

守戒是最基本的,什麼是「戒」?「戒」在人間來講,就是一種法令規章,一種家法,一種社團的規定。 「戒」,就是一個大自然的根本道理。
戒律如果以現代話來說,就是不要去犯一切過錯,這些過錯包括政府法令,社會所定的道德規範,包括品行方面,不要違反自己的品行,不要違背自己的良心,這方面不必一般戒條式的教條,只要「利他行」,就是「菩薩行」。

身口意清淨戒

而在佛經裡記載的五戒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我們在講戒的時候,自己用心回味一下,就像我們在唸金剛經的開經偈時:「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每一字、每一句都再回味一下,要去印心。

佛經上的五戒再加上不貪、嗔、癡、慢、疑,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等等,這些都是守戒。而其中,「不飲酒」是指不酗酒,而不是連一口酒都沾不得。

在釋尊的時代,有些弟子會因飲酒而鬧事,所以才禁止飲酒;但現在卻連一些必要的宴會場合,也必須滴酒不沾,結果造成許多不便,這並不是釋尊的本意。因為現代人應酬多,喝酒的機會也多,為了順應需要,不妨可以喝一點酒。

而「不兩舌」,是指不搬弄是非,不挑撥離間,因為這是一種「人相」的行為,修行人要避免造這些口業,受戒就是清淨。
持戒就是把這些妨礙修行的障礙戒除,因為這些障礙都出自於我相、人者相、眾生相、壽者相。

所以正法修行,第一關就是戒,不持戒的話,你很難入定。戒,就是不要犯錯,有錯必改,有壞習慣也一定改過來,持戒要持三業清淨,三業就是身業、口業、意業。身,是一種行為;口,是講話;意,是所想的。
一個人的色身可以造惡業,嘴巴也可以造惡業,每一分每一秒所想的,也可以造惡業。同樣的,色身還有嘴巴,還有我們的意念、思想,也可以造善業。有智慧的人,他可以把惡業變成善業,這就是戒。
一個人不能夠持戒,當人就不夠條件,不要說成為菩薩或成為佛陀,當學生都不夠條件,不要說要當老師或師父。所以持戒非常重要,一般的法師弘法,教人家做善事不要做惡業,這是在持戒,從戒開始。

戒為做人基本條件

無論有沒有進佛門,都要瞭解持戒的重要,每個人都應該持戒,時時刻刻警惕自己,不要再犯戒。 
因為很多犯戒的因,會造成犯戒的果,造惡因,可以受到惡業的果報,這是一個真理,一個必然的現象。要能修行禪宗正法,大家要做發心的菩薩,因為真正能夠發自內心的菩薩,他絕對不會犯戒。
戒是一切為人的基礎;簡單來說,做人做事憑良心就是「戒」,但是這還不夠。禪宗正法是一種無上佛教,因此對於戒定慧的解釋,是更超越的,也就是「正戒、正定、正慧」。
什麼是「正戒」?如果我們的思想、為人處事都不違背良心,即使去幫助別人也是如此,就是正戒。我們修禪法的目的,就是要見證我們已經了悟的經典教義,那些經典上所記載釋尊開示的教義,我們要加以印證。
因此,真正對「菩薩」的戒,要做到五戒,就是要戒三毒二邪「貪嗔癡慢疑」。如果你能夠真正做到五戒,能夠遠離五毒,能夠滅度貪心、嗔心、癡心、慢心、疑心,這些你都能夠滅度,就做到清淨,正戒所指的就是「清淨戒」。

(詳文請參閱禪天下第92期)

2015年5月3日 星期日

心量通達智慧

心量通達智慧
文章出處 : 禪天下
一切都是從「心」入門。不管修行還是做人處事,都先求心的自在、心的圓滿,要知足常樂,這樣就會每天很快樂、時時很快樂。
文/悟覺妙天禪師 

佛法無邊,心裡要有佛,而且還要有眾生,這樣每天才會活得很愉快。一般人心裡只有自己,只在意自己的需求與感受,問題就會愈來愈多,所以活得很苦惱。如果能夠多關心別人,就是心裡有眾生,心裡有佛,當下就是菩薩。菩薩遇到災難,自然能夠化解,這是很微妙的,有時候很難說得很清楚。  
當自己能夠做到以後,會發現有一股不可思議的力量,讓自己重生,脫胎換骨。這些不可思議的力量,都是靠自己不斷的禪修,不斷的接受智慧、接受能量、接受生命之光,讓身心靈愈來愈提升。
很多人生活在這複雜的社會中,因為生存的壓力,做事時講求衝勁,卻又難免相互產生競爭,一個要比一個好,一個要比一個強。但很多人不了解,要賺大錢、作大官,其實是與心量成正比;心量有限,芝麻小事都要計較,自然就容易發生不愉快的摩擦衝突。
但修禪以後,這些狀況都可以避免,因為心量變大了,就能通達智慧,很多看似無法承受的事,都可以一笑置之,不會與人計較,也不會怨天尤人;因為心很清淨,很愉快,也很自在。

2015年4月27日 星期一

佛典故事-解空第一的須菩提

 佛典故事

解空第一的須菩提

須菩提隨順世間,行大忍辱,對任何一個人,都無惱無諍,是因為真正通達空性的緣故。

 



在釋尊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羅漢的弟子中,真正能體驗空的妙義者,是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

須菩提的生活和心境,恬淡自在,時時都在空三昧解脫者的境界裡。
在世上為人,即使是一位聖者,毀謗譏嘲仍然會加諸於他,不管是怎樣的白璧無染,遠離名聞利養,為眾生做了很多事情,但世上的凡夫俗子,總愛造謠生事,說別人怎麼不好。

須菩提修道、弘化,日日忙著利益眾生的工作,但冷酷的人情,譏諷的言語,仍然不放過他。不過須菩提對這些都看如平淡的風雲,從來不因謠傳而動心生氣。

有一天,須菩提在弘化說法的途中,忽然聽到有人批評他的言論,他們說:「須菩提有什麼了不起,他大概沒什麼修行,你看他在比丘中呆若木雞樣子,一點活動都沒有。」
有些比丘們聽了很為須菩提不平,都問他為什麼不和那些人辯白?

隨順世間 行大忍辱

須菩提心平氣和道:「諸比丘!謝謝你們對須菩提的關懷友愛,但請不要作這不平之想。要知道,無謂的辯白就是諍論,諍論是勝負心,與真理相違背。我們修道者,對於譏嘲毀謗,甚至逆境磨難,都要看成是助道的增上緣,藉此可以消除業障,增強信心。而且,在真理的世界中,實在沒有諍的必要。真理是無我無人的,無彼無此的,無高無下的,無聖無凡的。我知道一相平等,無住真空之理,所以我的心像萬里朗朗的晴空,什麼都沒有,何必辯白?」

解空的須菩提,他的心境、胸襟就是如此闊達自在,諸比丘對他的作風都很欽佩!須菩提對眾生忍讓的美德,確實高人一等,他常說:「假若有眾生嫌我站立不好的話,我就終日端坐不起;如果厭惡我坐著不好的時候,我就終日立不移處。我於一切法中絕不起一煩惱,絕不惱一眾生。」

須菩提,能隨順世間,行大忍辱,對任何一個人,都無惱無諍,這就是由於他通達空性的緣故。

第一離欲阿羅漢

佛陀知道須菩提有這樣的修行後,很是歡喜高興,有一次曾在金剛般若法會上稱讚他道:「須菩提!在我的弟子中,修行能到你這種程度,算是很難的了。你已證得無諍三昧,這是人中最為第一,我為你恭喜,你已經是第一的離欲阿羅漢!」

須菩提聽到佛陀的稱讚,心中非常歡喜又感激,但又像是不敢當似的。他合十頂禮說道:「佛陀!您對我們布施慈悲愛語,給我們鼓勵,我是滿腔訴不盡的感激之情。佛陀!您說我是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但是,我絕不做如此想,假若我有這樣的想法,就代表我執還沒有斷除,終日還是沉在有得有證的法執之中,佛陀!我沒有這樣想,也沒有這樣行,以無生無為的緣故,佛陀才對我說這樣的愛語美詞。其實,像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他們才是真正的離欲阿羅漢!」

很謙虛而又善於言詞的須菩提,從他的說話中,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位證得聖果的阿羅漢了。(全文請詳見第88期禪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