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開悟 智破無明
文章出處 : 禪天下
成佛要透過修行,修行首重開悟,要明瞭修行的目的。「開悟」,
整理/林希蔚

整理/林希蔚
眾生皆有佛性,只要真心,每個人都可成佛。
有些人的開悟是漸進的,有些是頓悟的,情況不一樣,
然而,成佛要透過修行,修行首重開悟,要明瞭修行的目的。
有些人在修行過程中,遇到了不如意,可能會覺得「
開悟人生 了脫業力
每個人的修行原因不盡相同,有人是因為身體不好,希望藉由修行、
真正的修行要更深入地瞭解,是為了解脫身心,要超越輪迴,
也有人是因為親朋好友的接引而來修行的;這種人如果有悟性,
因此,修行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如果不修行,
修行一定要開悟,因為開悟以後,才會精進,心才能夠空。所謂「
若將「心」比喻成杯子,根塵污染就是杯子裡還有污水。
也就是接受佛法,接受佛的加持,就可以得到不可思議的力量,
佛法是要讓人開悟的,開悟人生來處和往生去處,
人生在世,從事活動的時間很有限,光是吃飯、睡覺,
開悟方法 心戒為本
開悟的方法要從「明俗諦」開始,「明俗諦」,這個「俗」是風「
事理要通達、圓融的話,第一個要明事,明事就是要「明俗諦」,
然後才能夠斷妄相,再過來就能夠證真諦,能夠斷妄相以後,
「心戒相應」,要做到心戒,需要戒哪一些呢?
當下就可以「心戒相應」,不貪心、不貪取、不憤怒、
「心戒」就是要讓大家身心都能夠清淨,自己心戒以後,
法印遵行 回歸佛國
另外,三法印是修行人一定要具備的觀念:「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人間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無常,不能永恆擁有。
所以,身為修行人必須認清一件事,
因此,在修行上,一定要瞭解「諸行無常」,所有的萬象萬物,
其次是,「諸法無我」,也就是一切法都沒有我相的存在,
四相,簡單來說,「我相」,就是凡事以「我」為中心,以「我」
「眾生相」就是弱肉強食,弱勢者會受到強勢者的欺凌,
至於「壽者相」,一般是指色身的生滅相,因為只要是人,
當明白「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道理之後,就要好好開悟修行,
大圓鏡智 覺悟圓滿
由此可知,修行人要真正的開悟。如果不開悟,
當一個人認為無量、無價的法身,比任何財物更珍貴的話,
「開悟」,就是自覺的功夫,自己真正覺悟之後,用自己的心得,
因此,由「成所作智」開始,把眼耳鼻舌身所接觸到的意做轉變,
進而,「妙觀察智」,透過微妙的觀察智慧,來看看自己所說的話,
當對於某一個人,某一件事,某一種法起懷疑的時候,
智慧開發後,就能夠開發潛在的能量、潛在的智慧,來圓滿世法,
大圓鏡智就是慧根圓滿,善根也圓滿。